為什么你的餐廳做不好?一定是沒有搞清楚這兩點
發布日期:2017-08-18
編輯者 : 妮子 來源 : 紅餐網
現在餐飲業,資本碾壓一切,技術橫掃千軍,人才決定生死。競爭激烈的像吃了藍色小藥丸,亢奮的不行不行的。
那天,跟一個老板聊到一個詞:時間軸。
大意是,過去新興企業需要15年,才能成長、成熟,現在新興企業只用5年時間就能完成過去15年時間的成長。
那個老板把這個現象歸結為:餐飲業的時間軸被壓縮,變短了。
壓縮時間軸的,就是資本、技術、人才。變短的直接后果,就是新興企業成為行業的挑戰者,加速行業大洗牌。
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時間軸改變之后,餐飲業的兩個陷阱。
第一個陷阱:匠心
餐飲業最黑的詞,是匠心。
現在餐飲業,資本碾壓一切,技術橫掃千軍,人才決定生死。競爭激烈的像吃了藍色小藥丸,亢奮的不行不行的。
可是,匠心,這個家伙分明就是給你洗腦,讓你偃旗息鼓,做個山野匹夫,然后告訴你,那才是人生最美好的追求。
這不是扯淡嗎?!
更有趣的是,信奉這種匠心的人,你還不能叫醒他,叫醒了他就咬你。而他們都迷醉的,就是日本的那個壽司之神。
壽司之神小野二郎
不過,壽司之神卻是一個非主流,日本餐飲業的主流仍然是工業化和標準化。
日本人力成本高,餐飲業的服務員很少,也有“三高一低”,工業化和標準化可以減少人員,降低操作難度。因此,日本餐企可以像星巴克一樣,大量使用小時工。
這就出現了一個更精彩的現象:三四個人就可以服務一百多平的店面,而且服務還很到位。
因此,真正的匠心,都是要講點規模的。
而我們很多餐飲企業之所以迷戀匠心,一是落后披上了華麗的外衣,二是裝逼成本低,裝逼的姿勢還很優雅。
甚至,他們為自己的落后生產方式找到了解脫——發展不過競爭者,用以麻痹自己。
其實呢,一個餐飲企業連環境都做不好,連食品安全都做不好,哪有什么資格來奢談匠心啊?
對于那些真心做企業的人來說,該講規模的時候做匠心,就是“作繭自縛”。
當然,頑固不化,也是可以成功的:站立五百年,你也是兵馬俑。
第二個陷阱是:口味
如果你注意,你就會發現,在很多爭論中,口味是最撕扯不破的底褲:
你要講品牌,他說餐飲業的根本是口味;
你要說環境,他說餐飲業的根本是口味;
你要提標準化,他說餐飲業的根本是口味;
你要提餐飲新技術,他說餐飲業的根本是口味;
......
看起來,口味是競爭之本,其實只是死鴨子嘴硬。放眼餐飲江湖,脫掉口味這個底褲的,恰恰是野蠻生長。
比如沙縣小吃火遍全國。比重慶小面,遍布全國,各地口味就不一樣。曾經有文章說,重慶小面最好的時候,哈爾濱隨便一家餐廳換上“重慶小面”的招牌,就能火得不行不的。
▲孟非的小面
相反,那些堅持口味正宗的,在“走出去”時,總是難以適應市場,最后反倒退回原地。這也是很多地方菜難以“走出去”的困境。
原因何在?
就是餐飲企業堅持的所謂正宗口味,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。準確說,這個口味只是區域的記憶,不是市場的記憶。
就像很多人,覺得自己家的飯最香,其實呢......
另一個扒掉底褲的企業,就是“李先生加州牛肉面”。
對于加州牛肉面,我們都沒有吃到過正宗的,也沒有見到過,那么“李先生”給我們什么樣的味道記憶,加州牛肉面就是什么樣的味道。
當餐飲業的時間軸壓縮后,所有的場景都改變了,其中最關鍵的是消費者改變了,所謂正宗的口味,根本就不是核心競爭力。
來源:餐飲王道
作者:王新磊